人物名片
杨建西,现任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省优秀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省金蓝领、国家技术能手、国家级裁判员。曾获全国数控奥林匹克技能竞赛全国决赛一等奖、浙江省数控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第一名、台州市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长期致力于传艺带徒、技术改造、工艺路线开发、新工艺新方法研究与应用等工作。
正月初九,离开学还有几天,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显得冷清。在实训大楼机电学院实训室,却有机器运转的声音传出。意外的声响,让校园寂静的氛围有了些热腾。
“意外”的制造者是杨建西——过年没在家呆着,居然钻进了实训室。杨建西笑着解释,在家里闲不住,“反倒更愿意在学校里呆着”。这里才是他熟悉的环境,并且,他很享受机油的味道。
机床前的兴奋
杨建西出生于河北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因为父亲开办过机械加工厂,他从小就跟机械打交道。
“小时候我对冶炼、砂模铸造、车削加工等特别感兴趣,每天放学跑回家就一头钻进车间,看工人师傅们操作机器加工零件。”杨建西说,看得多了,慢慢就明白了一些基本操作道理,常常趁着师傅们不注意,偷偷上手按两下按钮,扳几下手柄。才十来岁的他,就开始捣鼓着装毛坯加工零件了。
渐渐地,师傅们也喜欢让他打打下手。
车床用的车刀,需要在砂轮上刃磨出合理的角度才能装到机床上加工零件,杨建西一边观察师傅刃磨刀具,一边依样画葫芦尝试磨刀,让师傅找问题、重新修磨。经过反复练习,才上初中的他,刃磨出的刀具竟可以让师傅安装到机床上加工零件了。
由于对机械加工有着浓烈的兴趣,在中考填报志愿时,杨建西毫不犹豫地填报了石家庄市最好的职业技术学校数控技术专业。
凭着从小在家里天天跟机械打交道积累下来的实践经验,杨建西对机械加工、机械制图等专业课程学得心应手,理论知识也能通过实践经验很快便融会贯通,轻松搞定。因此,成绩突出,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他在高中一年级便被特招进了车工加强班,相比其他同学有了更多的时间磨练技能。
“和其他同学不一样,我一站到机床前面就很兴奋,从来不觉得累。为了把工件做完美,我可以一天不吃不喝甚至不上厕所。”杨建西说,很多人都不喜欢机油的味道,巴不得离得远远的,而他却特别享受。喜欢挑战的他还经常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拿回很多奖状。
在台州结桃李
杨建西跟台州的缘分,缘于一次全国竞赛。
2004年,他通过层层选拔代表河北省参加首届全国数控奥林匹克技能竞赛全国决赛。在那次比赛中,杨建西获得了全国决赛三等奖,也因此收到了来自北京、湖北、山东以及浙江台州等全国各地学校伸出的橄榄枝。
“我喜欢海边城市,也一直向往南方。”就这样,杨建西选择了南方的海边城市台州。
调到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之后,“竞赛出身”的他被学校委以带领学生参加2006年浙江省技能竞赛,冲进国赛的重任。而这之前,学校没有竞赛经验,所有事情都只有他一个人操持。杨建西笑称自己是既当爹又当妈。
制定选拔方案、训练计划,面对挑战,杨建西并没有退缩,而是卯足了劲要大干一场。
“那一年,我们每天早上7点开始训练,一直到晚上10点回寝室休息,每周只有周日下午休息半天。放寒假别人都回家去了,我们还在训练。”不论晴雨,杨建西每天都陪着学生们一遍遍复习理论知识,一次次训练操作技能。
按照杨建西制定的训练计划,每天上午是技能练习时间。然而有一天,当杨建西走进实训室时,迎接他的却是一台台沉默的车床。
原来,为了提升操作熟练度,一项技能往往要反复练习很多遍。高强度而又枯燥的练习,让同学们产生了逆反心理。大家都觉得自己的操作已经够熟练了,不可能更快,因此闹起了“罢工”。
杨建西知道,这些孩子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学得好,自信心开始膨胀了,这劲头得压一压。“今天我不用你们做,我自己来。”于是,杨建西走进了实训室,一个人操作几台机器,凭着熟练的技能在规定时间内把所有同学要做的任务都做完了。
心服口服的同学们找回了奋勇争先的激情,不再消极“怠工”。
事后,杨建西还得知同学们曾在论坛上放下豪言:“台职院要在2006年省竞赛上放一颗卫星。”对此,竞争对手不以为然:“台职院?听都没听说过。”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在那一年的全省竞赛中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
杨建西本人获得了浙江省教师组第一名,他所带的学生朱建峰获得了学生组一等奖。同年,他还代表浙江在第二届全国数控奥林匹克技能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14年来,杨建西累计培养高级工2000多人,技师350余人,高级技师40余人。他带领的那些经过竞赛历练的很多徒弟,很多成了宁波、绍兴、嘉兴、义乌、台州等多地职业学校、技师学校的在编教师,其中不乏专业领头人。
深耕企业一线
杨建西敢于接受挑战,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在传艺带徒之余,他还经常走进企业,为企业解决实际难题,走上社会,提供培训服务。
就在去年11月份,有一家台州企业与德国企业签订合同,要在8天内完成600件Tr36×10梯形螺母的生产任务。然而,车床车削大螺距内梯形螺纹十分困难,既要解决刀柄刚性问题、排屑问题,又要考虑刀具冷却、进退刀空间狭小等难题。
厂方技术人员都认为在如此仓促的时间内,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难题,杨建西偏不服输,他觉得,既然知道难题在哪里,那就可以对症下药,把困难各个击破。
最终,他用亲自选材、设计、刃磨的专用刀具在数控车床上,用不到5分钟时间里,就完成了一名车工(高级技师)2个小时才能加工完成的零件,解决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难题。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他为椒光集团主持设计专用车削夹具,解决LED灯罩装夹难题,将报废率从原来的85%降至2%,为企业增加年产值300余万元;为临海工整机械有限公司开发出了以数控车床为主的搬运车液压泵泵体部件主阀板生产工艺流程,用数控车床代替人工和钻床,将原来12名工人24台钻床的流水线缩减到1名工人3台数控车床,缩减企业劳务支出83%,年产值增加280万元;为浙江欧荣机械有限公司主持设计了能分度、能定位、装卸工件方便的机、电、液高度融合的自动化专机,节约了94.7%的设备投入资金,为欧荣公司节约了140万元等等。
杨建西说,为企业解决难题的同时,也让知识接收实践的检验。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将继续在校园结桃李,为企业“治疾病”,让更多的学生和企业受益。
(摘自《弄潮台州湾——台州优秀人才故事》)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